陈士橹同志是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、中国工程院院士,是我国航天事业和航天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。2016年4月24日——首个中国航天日,陈士橹同志不幸逝世,他“为航天而生,为航天而去”,“毕生航天情”在这特殊的一天画上了句号。
在追思堂、送别会上,陈士橹同志的学生、同事,还有闻讯赶来的师生络绎不绝,很多从未谋面的仰慕者也从各地赶来,只是为了向陈士橹同志的遗像鞠一躬、见一面,说说心里话;师生自发点燃的蜡烛映亮校园启真湖畔,大家共同表达着对陈士橹同志的崇敬之情和深切缅怀。
陈士橹同志逝世后,习近平、李克强、张德江、俞正声、刘云山、张高丽、刘延东、赵乐际、栗战书、胡锦涛、李鹏、朱镕基、温家宝、吴官正等同志,对陈士橹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,对家属表示亲切慰问。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同志作出批示,要求全省教育系统向陈士橹同志学习。工信部部长苗圩同志作出批示,要求在工信部系统开展向陈士橹同志学习的活动。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作出了向陈士橹同志学习的决定,组织了宣讲团在校内宣传陈士橹同志的先进事迹,报告团还走出校门,受邀在全省高校纪念建党95周年暨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推进会上做专题报告,听众每每被深深打动,获得许多真切感悟。
为什么陈士橹同志的去世,能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,中央、国家机关、地方政府、各大军工集团、众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社会各界以及全校数万师生员工的共同缅怀?
回忆陈士橹同志生前的点滴,也许不难找到答案:
1956年3月,陈士橹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到:“……我要在科研道路上做出一份成绩来,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!”这一誓言,他坚持了整整60年。
他爱国奉献,始终坚定理想信念。抗战时期,望着日军轰炸下满目疮痍的国土,青年陈士橹立下航空报国的决心,毅然选择报考航空专业。上世纪50年代,国家建设急需人才,他留学苏联,勤勉刻苦,用不到两年的时间,成为第一位在莫斯科航空学院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。回国后,他坚决服从组织安排,从南京来到西北工业大学,从此扎根西部,将毕生奉献给了国防科技和教育事业。
他爱岗敬业,始终坚守航天事业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陈士橹同志不等不靠,白手起家,创立了宇航工程系。创业难,建功立业更难。他矢志不渝,迎难而上,以战略家的眼光,奔走呼吁、据理力争、赢得支持。致力于飞行力学等领域研究和实践,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,一些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他始终执着于事业,生命不息,奋斗不止,60多岁时坚持给本科生上课,90多岁时还亲自指导研究生,年过八旬还给自己定下规矩:每天至少写500字的学术思考,这种执着一直坚持到去世前两个月。实在写不动了,他就想:还能为学校做些什么?最后他想到了答案:把毕生的积蓄捐赠给学校,反哺自己奉献一生的教育与科研事业。
他教书育人,始终坚持高尚师德。陈士橹同志爱生如子,既循循善诱,又严格要求,既教学问,更教做人。他甘为人梯,申请课题时他总是主动把年轻人推在前面;他始终关心支持优秀拔尖人才,不拘一格当伯乐,鼎力举荐优秀人才申报各种奖项,甚至亲自动手为他们整理材料。他以自己的师德风范,影响了一代代莘莘学子,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国家973、863专家、型号总设计师、总指挥和学科带头人,成为国家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领域的栋梁之才。
他严以律己,始终坚持党员标准。陈士橹同志严以修身,甘于奉献,带头讲原则守规矩,几十年如一日严格要求自己。即使当选院士后,仍坚持不要单间办公室,他说“最好把办公室都弄成实验室”。历次出国学习研修考察回国后,他都将结余的费用全部上交组织;他坚持每学期开学初亲自到办公室签到,从不让人代签,这样的作风一直坚持到年逾九旬卧病在床。2000年,在他从教55周年暨80寿辰之际,学校希望策划庆祝活动,他闻讯后坚决要求取消。他尚俭质朴,品行高洁,树立了良好家风,在子女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和传承。陈士橹同志去世后学校设立追思堂,家属遵照其遗愿,明确表示不要学校承担任何费用,也不向学校提出任何额外要求。
60年来,陈士橹同志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,对党忠诚、信仰坚定,以实际行动践行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”的铮铮誓言;他严以律己、无私无畏,以强烈的责任担当体现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;他爱岗敬业、矢志不渝,为我国航天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;他勤勉质朴、厚德仁爱,将优良作风和家风传承后人。60年来,陈士橹同志用实际行动体现了讲政治、有信念,讲规矩、有纪律,讲道德、有品行,讲奉献、有作为的合格党员标准。
Copyright ©2016 - 2016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.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: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高教园区文津西路16号 邮编:241002 电话:0553-5975048 皖ICP备:06003741号